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前沿观察 |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科学与产业“双向奔赴” 世界一流科学城魅力初显

来源:凯迪网 发布时间:2023-08-17 14:04:50 分享至:

知科学,行光明。


(相关资料图)

从IT到BT,从人工智能到基因科技,从研究型高校到大科学装置……沿着公常路一线排开的一众科研重器,正从不同维度散发着光明科学城的科技之光。

目前,随着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光明科学城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精彩演绎“0→1→∝”

“下个月我们就要从这里‘毕业’了!”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采访调研,深圳市赛特罗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利峰难掩心中的激动。

赛特罗生物致力于人工设计合成功能性蛋白质,并应用于细胞基因治疗和食品安全快检领域。公司2021年入驻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经过近两年时间孵化,赛特罗产值翻了数倍,如今即将安家周边的合成生物科技园,产业空间也从300平方米扩大到2400平方米。届时,赛特罗将在这里进一步演绎“1→10→∝”的精彩。

赛特罗榜样的力量,给了涌源合生创始人杨宗颖莫大的信心。

去年10月,杨宗颖带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科研院校的志同道合者创办了涌源合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并入驻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我们采用革命性的技术路线来建立新一代的低成本长片段 DNA 合成平台,可以将成本成十倍、百倍地降低,将市场规模成千倍、万倍地扩大。” 杨宗颖表示。

“开辟新赛道,防止DNA合成技术成为合成生物学这一战略性学科中的‘卡脖子技术’,我们充满信心。” 杨宗颖表示,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探索该技术线路的合成生物企业,涌源合生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已经完成大额天使轮融资。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以“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而“楼下”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

“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打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壁垒,精准解决双方诉求匹配不足的问题,让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专家合作得更加顺畅、早出成效。”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袁海介绍。

赛特罗生物总经理张利峰表示,合成生物产业是一个行业大赛道,在生物医药、食品、化学品以及农业等领域里都有着大量潜在的落地场景。这个赛道需要更多能落地的技术突破。“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有利于缩短产业转化周期,让产业与科研无缝对接。“在这里有很多深圳先进院的科学家们,我们可以接触到最新前沿技术。不仅如此,在同一栋大楼里,上下游或者同类企业的聚集,也给我们赛特罗带来了不少机遇。”

赛特罗的成功实践是一个生动缩影。截至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1批超300家企业遴选,推动36家总估值超113.3亿元的合成生物企业落地光明。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为全国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

高效的成果转化离不开原始创新这股“源动力”,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则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光明生命科学园,坐落着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是光明科学城建设优先启动和布局的重点项目之一,将打造一个用户的“云端实验室”和运营者的“智能实验室”二位一体的合成生物研究平台。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看到,在DNA转化与涂布功能岛内,机械臂精准地把多个生物试剂和样品稳稳地放进微孔板,在各种自动化设备的高效配合下,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据介绍,通过自动化技术,实验计量单位从微升降到纳升级别,效果更加精准,不仅试剂耗材大幅下降,还避免了人手加样取样对实验造成的扰动和误差。

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是以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为理论基础,把自动化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智能制造理念引入合成生物学研究,基于智能化、自动化及高通量设备,搭建用于生物元器件、复杂网络、人工细胞等多维度合成生物的合成、组装、植入、激活与测试的合成生物研究装置,结合设计软件与机器学习的深度研发,快速、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闭环,实现人工生命体理性设计合成。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介绍,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并作为我国将软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学应用进行系统整合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为全国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袁海透露,设施正处于试运行期间,还有部分设备需要联调联试,园区目前入驻数百人,超过半数实验室已正常投入使用,很多试验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于明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基本实现软硬件全部连调完成。届时,科学家可以依托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发实验脚本、实验工艺,以云端系统‘下单’实验目标、设置参数,通过实时沟通,远程也可做实验。”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打造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来到同在光明生命科学园内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实验动物饲养空间内,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其中设置了多个饲养笼,里面住着一只只小鼠。据悉,设施对饲养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极其严苛,不仅需要恒温恒湿还要求隔绝病害,而这些小鼠则在设施试运行阶段充当起“先锋鼠”,用以监测环境。

“小鼠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功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院长王立平介绍,“我们研究大脑,就是将各项数据标准化,比如将认知、情绪等变成标准化的数据,解决过去人类研究范式上的核心问题。现阶段的小鼠实验中,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将研发的药物用在小鼠身上进行实验,治好小鼠的相关疾病之后,再应用到高等动物身上,比如狨猴,再进入临床阶段,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基础科学数据,可应用到治疗癫痫、帕金森、老年痴呆等疾病中。“每一个环节必须遵循‘安全、伦理、创新’的原则。”王立平补充说道。

“现阶段的光明生命科学园脑所创新资源和服务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实验平台和解决方案。”王立平介绍,光明生命科学园脑设施啮齿类实验动物科学部的功能主要是饲养、繁殖实验鼠以及在实验鼠上开展脑科学相关的研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科学部的功能主要为饲养、繁殖实验猴以及在实验猴上开展脑科学相关的实验/研究。

“我们希望满足深圳科研需要之外,尽力与全国乃至全球共享相关技术以及设备。”王立平告诉记者,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面向国内外开放,通过预约及定制式服务模式,为基础研究、医药健康和动物育种等领域用户提供研究平台、技术支撑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

光明生命科学园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勇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化先锋

走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勃勃生机扑面而来——由两院院士、外籍工程院院士、科研杰出人才、行业杰出代表形成的科研团队,85后、90后为科研的主力军;开放明亮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全球最前沿的仪器设备;已获批的各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正激发年轻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近年来,光明实验室以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为发展原则,依托实验室在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的强大基础与能力支撑,深化与行业代表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促进实验室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并在开放合作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与应用创新能力。

据悉,光明实验室为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第三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经市政府批准已设立为事业单位。实验室面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重大战略需求,由广东省政府统筹规划及顶层设计,深圳市政府主导建设、运营与管理,深圳大学作为牵头建设单位。主要围绕区块链与金融科技、智能传感与精准医疗、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泛在感知与智慧城市四个方向展开研究。

现如今,创新链与产业链正成为光明实验室腾飞的双翼。与华为合作加入广东省“铸魂工程”数字化工业软件联盟,为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与微众银行共建“光明 — 微众揽月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开发AI遥感金融产品,发布相关宏观经济研究指数;以及与腾讯、平安产险等合作,助推人工智能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验室代表性成果令人瞩目,从AI遥感新一代金融科技揽月平台,垂直领域 GPT,到新一代云计算架构与调度等等,相关创新成果跨大模型、计算科学和数字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光明实验室执行主任于非告诉记者,光明实验室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全链条创新平台、数字经济区域开放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的基地以及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相信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在光明科学城这个创新创业的环境里,光明实验室必将打造成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创新研究基地,勇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化的先锋。”于非说。

(原标题《【前沿观察】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科学与产业“双向奔赴” 世界一流科学城魅力初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宏博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刘芳 潘文婷 张璇 李鸿婷 杨曦/文 杨少昆/图)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港澳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